
阿根廷,一个曾经富得流油的国家,现在却像个没底的钱包,财政亏空长达56年!
回到19世纪末,阿根廷的经济景象令人羡慕。
1870年至1890年,阿根廷的出口增长速度就像火箭一样,每年6%的增长,简直让其他国家羡慕嫉妒恨。
那时,欧洲人甚至有句话来形容富有:“你富得像个阿根廷人。”这估计就是阿根廷最辉煌的时刻了。
然而,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。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欧洲,但阿根廷,远在南美,似乎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。
但好景不长,阿根廷的好运气似乎在20世纪就用光了。
自1961年以来,阿根廷只有短短的6年实现了财政盈余,而其他的56年都是财政亏空。这样的阿根廷,似乎注定了要长期依靠借钱过日子。
但借钱总有还的一天,不是吗?阿根廷的偿还能力如今让人质疑,因为欠下的债实在是太多了。如果赖账,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无疑是信用上的污点。
毕竟,没有几个国家愿意借钱给一个有赖账历史的国家,除非这个国家“人傻钱多”,不在乎被坑。
现在,阿根廷新总统米莱上台了,一个有着“阿根廷特朗普”之称的人物。他的政治风格就像他的头发一样,不按常理出牌。
竞选期间,他对中国的态度就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,一会儿说要退出“一带一路”,一会儿又似乎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。
这样的举动,无疑为阿根廷的财政危机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。
那么,阿根廷是如何从富得流油走向穷得叮当响的呢?美元化为什么不能解决阿根廷危机?阿根廷到底有多需要中国呢?
01
阿根廷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经济深渊的?
20世纪中叶的阿根廷,政治就像一部翻来覆去的连续剧,军事独裁和民主政府轮流上台,政治不稳定成了经济发展的拦路虎。
1930年代,阿根廷爆发军事政变,自此开始了10多年的动乱,直到1946年,贝隆上台成为阿根廷总统,结束了10多年的动荡。
这时候,阿根廷的经济政策就像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司机,高通胀、外汇管制、国有化,一系列的政策失误让经济车辆一头扎进了泥潭。
具体来说,当时的阿根廷面临着好几个棘手的问题,第一,阿根廷的经济本身严重依赖出口,但是两次世界大战把欧洲砸得稀碎,欧洲作为曾经最大的买主,已经无力从阿根廷进口商品了。
第二,阿根廷正处于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型期,曾经最挣钱的农业不行了,那么就急需新的产业来支撑经济体系。
第三,因为出口减缓,经济下滑,阿根廷的国民福利也逐渐减少,民众开始怨声载道。
1946年,贝隆上台,阿根廷的经济进入了“贝隆主义”时代。什么是贝隆主义呢?简单说就是民粹主义。
面对得了大病的阿根廷,贝隆直接拿出了手术刀。
他的策略就是首先国有化,把各类大型企业、公共设施全部收归国有化,以举国之力推进阿根廷工业化。
为了保护阿根廷的工业发展,贝隆大手一挥,把外国资本全部赶了出去,并且还不许进口国外的工业产品。
但是这种保护策略就像是温室里培育花朵,拿到外面就冻死,虽然阿根廷的冰箱,电话等产业在国内起来了,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竞争,根本无力和其他国家的产品抗衡,卖不出去只能内部循环,这不白折腾了吗?
工业没搞成,那就搞资本,贝隆的第二步就是反对国内的资本主义。
在第一任期内,他盖了50万套房子,给国内的低收入人群居住,同时他大搞基建,兴建学校医院,提高最低薪资。
这不管对于哪个国家的人民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,问题是当时阿根廷的财政状况,根本经不起这么玩,结果为了维持财政,就不补疯狂印钞票,导致通货膨胀爆发,民众也开始怨声载道,贝隆就这样下台了。
可贝隆下台之后,反对者上台又全面实行极端自由主义,国有改成私有,同时降低福利,减少开支,结果民众又怨声载道,这还不如贝隆上台呢
就这样,阿根廷的经济政策也随着政治一直左右摇摆。
统治者们为了赢取选票,竞选前一阵吹,上台之后啥也不是,导致财政和外汇的窟窿越来越大,为了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,对外只能和其他国家借钱,对内继续超发货币,引发经济崩溃后,再换人上台。
02
美元化为什么不能解决阿根廷危机?
进入21世纪的阿根廷政治体系依然是左右摇摆,财政赤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有人可能会想,阿根廷为什么不直接向美国伸手借钱呢?
特别是考虑到阿根廷新总统靠近美国的意图。但这里有个小插曲:阿根廷同样欠着美国的钱。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的最大股东,而阿根廷欠IMF高达440亿美元。
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是美国,估计也不会轻易地向阿根廷伸出援手,换句话说,就算是阿根廷向美国伸手借钱,但美国的贷款条件可没那么容易。
